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更可怕的是对违法“不当回事”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19 07:38:51


(相关资料图)

今年以来,本市电动自行车事故同比上升三成,市交管部门正持续加大管理力度。不过从本报记者的调查来看,不少违法骑行人对交警执法并不理解,被处罚教育时或反唇相讥,或满嘴“片儿汤话”,事后依然明知故犯、我行我素。

或硬闯红灯,或随意逆行,或强行猛拐冲上便道,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随处可见。由于先天结构限制,电动自行车防护性很低,而在车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对这种体型小、变速快且音量弱的交通工具,许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往往不能及时反应。如此一来,不守交规的骑行人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也是道路公共安全的“不可承受之重”。交警加大路口执法力度,既是对法规的有力落实,也是守护交通安全的必要之举。

法律规定明明白白,惨痛教训历历在目,为何很多人还是抵触执法?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少不了主观诱因。从相关报道看,在电动车出行大军中,“通勤族”和外卖骑手占大头,对于分秒必争的他们来说,就算知道危险,一看上班要迟到、订单要超时,就顾不上有无闯灯、是否逆行。而且,一些人心存侥幸,总觉得危险不一定落在自己头上。此外,囿于执法力量不足,交管部门对于非机动车的管理一直相对宽松,即便看到抓到,也多半批评几句,很少真罚重罚。一边是有限的震慑力度,一边是法不责众的普遍心理,一来二去加剧了组团违法的“破窗效应”。这不,此前有网友晒出因违法骑行吃到的罚单,没想到评论区最多的评价并非“注意安全”,而是“小心交警”。这样的脑回路令人哭笑不得,也折射出漠视心态让执法的普法效应大打折扣。

道路安全关乎公共利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有效规制电动自行车行车乱象,关键还是打破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从现实来看,好言好语很难劝出守法意识,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以罚到痛处倒逼守法自觉。处罚不是目的,让更多人补上安全一课才是重点,所以违法背后的交通难题也需正视。此前有相关调研显示,在本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骑行不友好等痛点。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流不合理,划好的非机动车道停满了机动车,让非机动车“无路可走”。再如,个别主干道与辅路的分岔口较少,过马路往往得爬天桥,骑车更费事,也无形中加剧着一些人的逆行选择。

总之,管好横冲直撞的电动自行车是一项系统工程。把法治意识挺在前头,多点发力、综合施策,才能更好守护大家的出行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