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缓步徐行”中,看龙美术馆十年之路与当代收藏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0 09:58:05

5月19日,龙美术馆推出十周年特展“缓步徐行”,这是自2022年10月呈现的“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馆藏当代艺术大展。

此次展览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展出160余件(组)197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当代艺术。对于“缓步徐行”,策展人表示,她希望谈论的是“时间与历史”和“观看的方式”两个概念。


(资料图片)

“缓步徐行”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龙美术馆十周年十个展览之一,也是又一次收藏的集体亮相。对于收藏,有着近30年经验的王薇认为,收藏需要实力,也需要眼光。“缓步徐行”指向王薇作为馆长和收藏家双重身份的阶段性思考,不论是收藏还是创办龙美术馆的历程都是一个“缓步”的过程。

展览现场

印证到展览,在以艺术家作为个案研究的近50年的全球艺术的观察中,不论艺术发展的阶段性运动如何激烈,回头观看每位艺术家的个人发展历程、抑或以艺术史为框架对当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进行叙事时,都是个体对时代的表达。

展览回溯了从1970年代末起至今的当代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都与各自身处的时代、环境彼此呼应。

展览现场,左为赵无极作品《10-3-78》(1978年);右为基弗作品《玛丽亚穿过荆棘丛》(2005年)

展览中,赵无极是出生年代最早的艺术家。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他,经过杭州艺专学习后,1948年,他来到巴黎学习西方绘画。虽然,他原本想走出“舒适圈”,在创作中摆脱书法训练的影响,但在巴黎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对当时西方艺术的影响,继而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展览中其1978年的抽象作品《10-3-78》能感受到中国画中的留白和山水的意蕴,以及富有光感的、抒情绘画空间。

展览现场,罗伯特·劳森伯格,《古巴日记》,1988年,不锈电镀钢板 瓷釉 丙烯

若以艺术家年纪为序,后一件是生于1925年的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的《古巴日记》(1988年),他受到黑山学院先锋实验实践及纽约晚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等材料发展出极富创造性的个性化艺术实践。

劳森伯格于1982年第一次到访中国(资料图)

劳森伯格也是最早被中国艺术家熟知的西方当代艺术家之一,早在1982年,劳森伯格就来到中国,他的中国之旅推动其创立“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OCI,1984年—1991年)。为了这个流动的艺术制作及展览项目,他离开美国造访10个国家,广泛收集材料、拍摄照片,结交当地工匠并展出自己的作品。1985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ROCI”宣扬了艺术家对艺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及跨文化理解的信念,此次展出的《古巴日记》也属于该项目。ROCI的艺术总监唐纳德·赛夫认为,“旧与新、东方与西方、地方性与国际性——发生于泾县(1982年,劳森伯格对于安徽泾县宣纸厂的探访)的互动赋予ROCI项目在艺术与实践方面以动力与能量,并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展览现场

看似并无交集的赵无极和劳森伯格,其作品中构成某种东西方艺术悠远的交融。展览将全球的艺术家并置在一起,就可以观察到不同文脉、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同一时期中,虽然存在着迥异的叙事方式,但当我们拉长我们所观看的历史时间轴,从一个更宽广的时空视角来面对这些作品时,能看到其中的文化交织和彼此影响。

比如,劳森伯格到访中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起步阶段的发展,也启发了中国艺术家思索中国传统媒材的当代性转换。在“85新潮”之前,中国艺术界继承的仍是1900至1950年之间的西方艺术遗产,从1983年到1986年短短三年,中国接受了西方半个世纪的艺术经验。这种短期的接受必然带来思想上“深刻的混乱”。

1986年的“厦门达达”展,就像是对这场“深刻的混乱”作出的回应。展览最后将所有展品都付之一炬的焚烧行为,指向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达达主义”的核心——颠覆传统的精神,但在创作形式上,却借鉴了劳森伯格所代表的发端于五十年代美国的“新达达主义”。

展览现场,黄永砅,《尖顶塔》,2019年,木材 锌,115×800×115厘米,独版

1983年“厦门达达”团体的发起人黄永砅2019年的作品《尖顶塔》悬挂在展厅高处,这一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起火,导致标志性尖顶倒塌,《尖顶塔》表现的正是巴黎圣母院倒塌的顶塔;这一年10月20日,黄永砅于巴黎去世,被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结束”。

黄永砅是中西哲学的狂热读者。对他而言,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混合”和“搅拌”远远不仅是表面文化符号的并列,更是展现其中的紧张与冲突。

展品现场,何翔宇,《此石非石》,2013年,灵璧石 霓虹灯 电线,135×90×80 厘米

材料的转换、物性的呈现、达达的美学也延续至1986件出生的何翔宇的作品《此石非石》中,作为经历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巨变的艺术家群体的一员,何翔宇的创作从其自身的独特文化经验出发。以创作省思与呼应地缘政治和历史格局的宏观动荡在特定个体身上宿命般的微观冲突。

展览现场

据王薇介绍,展览试图构建了一个以艺术家为核心的历史图景,意图让观众看到近50年来,当代艺术在中国和整个世界之间互为影响的动态关系,或者说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在世界文明的交融中,以艺术作为方法,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作出的回应。

其实,展览中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包含着艺术家个人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散落分布在展厅中,又构成互相的渊源。正如展览名所指出的,这是一场需要“缓步徐行”观看的展览。

展览现场,后为村上隆2005年的作品《樱桃》。

澎湃新闻所提及的四件作品,仅是从个人角度观看东西方艺术在四位艺术家身上的并行与对话。

缓步于160余件(组)作品,亦可发现不同的个人视角,比如日本物派、抽象艺术、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近半个世纪当代艺术景观的变化与延续……

展览现场,瑞士艺术家乌戈·罗迪纳的作品与美术馆外的景致互动。

对于“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王薇透露,十周年十个展览由五个当代展、五个古代展组成,将横跨一年多,特展最后将以“70至90后”年轻艺术家的群展落幕。

龙美术馆推出十周年特展“缓步徐行”将持续至8月13日。

附:部分展览作品

草间弥生(日本,1929年出生),《南瓜》,2014年

李禹焕(韩国,1936年出生),《对话》,2010年

陈逸飞(中国,1946-2005),《山地风》,1994年

威廉姆·肯特里奇(南非,1955年出生),《大型打字机》,2003年

向京(中国,1968年出生),《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2007年

刘韡(中国,1972年出生),《全景》,2020年

盐田千春(日本,1972年出生),《存在的状态(礼服裙)》,2022年

西斯特·盖茨(美国,1973年出生),《基本规则(罚球可能性)》,2014年

尼古拉斯·帕蒂(瑞士,1980年出生),《水面倒影》,2022年

陈飞(中国,1983年出生),《母鹿》2012年

艾芙瑞・辛格(美国,1987年出生),《现代主义雕像周围的舞者》,2013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