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与其请“帮忙资金”为新基金规模“注水”,不如将精力投到做大存量基金上面。一味发行新产品,或催生出更多的迷你基金,既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公司后续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部分次新基金虚假繁荣的面具被揭开。400多只今年以来成立的基金日前披露了二季度规模数据,其中150只基金的最新规模较成立之初缩水了20%,部分基金规模缩水甚至超过90%,已沦为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
在上半年新基金发行遇冷之时,多只次新基金保成立情况较为明显,“帮忙资金”频频闪现。从结果来看,“帮忙资金”看似短期内帮助基金成立,实则“竹篮打水一场空”,基金长久生命力堪忧。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与其请“帮忙资金”为新基金规模“注水”,不如将精力投到做大存量基金上面。一味发行新产品,或催生出更多的迷你基金,既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公司后续发展。
多只次新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整体遇冷。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613只基金宣告成立,较去年同期减少147只。从今年上半年次新基金的运作情况来看,多数不如人意。
最近,400多只次新基金披露了二季报,最新规模得以浮出水面。其中,有133只基金二季度末的规模低于1亿元,更有80多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有的基金规模甚至只有几百万元。
超百只成立不久的新基金不仅没有“长大”,反而遭遇资金的大规模赎回。具体而言,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和首募规模相比,截至二季度末,有150只次新基金规模缩水幅度超20%,其中30多只基金规模缩水幅度超过80%。
更有基金在发行时颇为火热,但从最新规模来看,也遭遇了断崖式缩水。以某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为例,发行时遭到抢购,募集期只有2天,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首募规模超过60亿元。但是到了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只有6亿多元。
一些隐忧也就此浮现。部分次新基金在遭遇较大规模赎回后,单一投资者占比较高。以某碳中和主题基金为例,其于今年1月成立,首募规模为亿元。截至二季度末,该碳中和主题基金规模不到2000万元。基金二季报披露了“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况”,其中某机构投资者和某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基金总份额的比例均接近20%。
沪上某基金研究员表示,如果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过高,会让同样持有该基金的普通投资者面临一定的风险。例如,一旦上述大额资金撤退,基金管理人被迫抛售资产以应付基金赎回的现金需要,则可能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同时,大额赎回会导致基金规模过小,最终清盘。
“帮忙资金”很忙
从多只沦为迷你产品的次新基金来看,它们均有着相似的发展路径——即基金成立不久就打开日常申购赎回,基金规模短期内骤降。同时,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多家机构在基金成立不久即悉数赎回所持有的份额。
以某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从1月13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4月12日,此后发布提前结束募集公告,称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和认购户数均已达到基金合同生效的备案条件,将募集截止日提前至4月7日。
4月12日,该债券基金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基金首募份额为亿份。4月15日,该基金宣布,自4月17日起开放日常申购、赎回业务。截至二季度末,该债券基金最新规模为1018万元。
基金规模骤降的背后,是多家机构投资者快速撤退。基金二季报显示,有两家机构在4月10日至4月17日均赎回万份,有一家机构在4月10日至4月20日赎回万份。
类似的剧情时有上演。以某优质成长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同样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在2亿元左右,4月13日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4月18日即开放日常赎回业务。截至二季度末,该优质成长混合基金规模降至1153万元。在基金二季报中,基金管理人提醒,报告期内基金存在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发行内卷可休矣
从上述规模大幅缩水的次新基金来看,多数基金属于中小基金公司的产品。“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艰难,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公司旗下有一只基金和一些机构客户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才得以成立。但是成立不久,机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要求赎回,因此基金规模大幅减少。”某小基金公司营销总监无奈地告诉记者。
据某渠道人士透露,“帮忙资金”今年以来卷土重来的原因与新基金发行遇冷有关。“为了保成立,部分基金公司选择牵手‘帮忙资金’。但问题在于,引入‘帮忙资金’,基金公司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帮忙资金’很快会撤退,使得基金沦为空壳产品,影响基金经理后续操作。而且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后续很难持续营销,渠道端也不太会准入该类产品。”
“部分基金公司为了迎合不同渠道的需求,短期内连续发行多只产品,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在上述渠道人士看来,次新基金快速沦为迷你基金会影响基金公司的品牌美誉度,还会影响公司后续新产品的获批。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发行发行越来越“内卷”,很多基金公司都在争抢渠道资源。但是,当前市场基金数量已超过万只,一味上新早已失去了意义。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与其耗费资源去勉强成立一只新基金,不如加大对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力度。同时,可以利用固有资金设立发起式基金。目前市场处于底部区域,在当下发行新基金大概率能取得不错的收益,就像“种下一颗种子”,等待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不是急功近利,催生新产品,最终徒留一地鸡毛。
从过往案例来看,不少发起式基金凭借优异的业绩实现规模良性增长。以中欧时代先锋股票型发起式基金为例,首募规模只有万元,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基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
“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基金公司应当学会慢下来,适度放缓基金发行的步伐。”某公募老将表示,对资管行业而言,往往慢就是快。